同心縣下馬關鎮設施溫棚基地177號大棚,由下馬關鎮三山井村脫貧戶李海濤承種。眼下,他種的螺絲椒賣到了5元/公斤,比去年同期每公斤高了2元。收購商羅偉,是寧夏最大的螺絲椒采購商,也是下馬關鎮設施農業基地的最大客戶。
下馬關鎮設施農業基地,集中分布著1502座大棚,占同心縣大棚總數的半數以上,2023年至今,先后投資近3億元國家專項資金建成。這些高標準設施溫棚均由當地脫貧戶和監測戶種植,每年每座棚只需支付800多元的土地流轉費。眼下,人參果、螺絲椒進入采摘季,外地大車直接開到大棚門口,快捷發往銀川乃至甘肅、新疆等地。
下馬關鎮地處同心縣東部,是群山環繞中的一片難得的小平原,但過去屬于旱作區,且高速公路不通,多種植土豆、小雜糧等,廣種薄收還賣不上高價。近年來,下馬關鎮引來黃河水,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。2024年8月,銀昆高速公路寧夏段全線通車,并在下馬關鎮開辟高速路口,距下馬關鎮設施溫棚基地僅有1公里。
破除水與路兩大發展瓶頸,下馬關鎮設施溫棚基地也“不失時機”建成投用,客商從全國各地前來。下馬關鎮干部楊學明說,溫棚基地采用高效節水農業技術,每棚每年只耗費300多立方米水,平均每棚產量達7噸左右,比大地果蔬提前上市,能賣出高價。另外,高速公路通了,拉菜車直接走免費“綠色通道”,速度更快,運價更低,客商也更愿意給出高價。
當地群眾劉學強,承種一棚人參果,頭茬采摘20多天,他就創收2.5萬元:有的是路邊售,有的是在線賣,供不應求。其間,政府聘請的技術員李興藹和馬永青常來傳經送寶,讓劉學強等大棚承種戶對豐產豐收的信心更足了。(記者 杜曉星)